焦點
-
十月「紅色」警戒月、AMD 10月產品大軍來襲:Zen 3 Ryzen和Big Navi終於確認發表日期
終於R~AMD新處理器和顯示卡的發表日期總算正式確定,Zen 3 Ryzen處理器預期將會在10/8推出、Big Navi RDNA 2架構顯示卡則是10/28,這次不一起辦了,分開發表讓NV 10月無光應該是AMD的目的,這樣一來的話,10月上半月以前就會是Ryzen處理器的測試階段、月底前則是顯示卡的測試階段(10月也是忙忙der~)。不過話說回來,小編還是不得不murmur一下AMD昨天遊戲架構和市場行銷總監Twitter的暗示,原來說的不是今天發表、而是今天公布發表日期R! 不過不管怎麼樣,至少大家引頸期盼的AMD新品發表日期終於確定,美東時間10/8中午12點,換算成台灣時間的話會是10/9的凌晨12點。而顯示卡的部分原本是10/28中午12點(同樣是美東時間),換算下來的話就是台灣時間10/29凌晨12點。這樣一來玩家也可以把時間空下來,手上的荷包也揪緊,畢竟相信有很多玩家都是在等這一天的到來,才能確定究竟該投靠哪一陣營吧!(Intel的部分我們就先不談了XD!至少等有後續消息再說) 至於效能表現的部分,昨天提到的Big Navi報導中有提及效能將,介於對手RTX 3070和RTX 3080之間,至於還會不會有新的顯示卡推出或是也意外搬出猛獸級顯示卡就要發表會當天才知道了。 處理器的部分也是,雖然Zen 3架構Vermeer處理器已經有,不過基本上也可以預期處理器時脈拉高和IPC上調是絕對必然的結果,同時因這有可能是AM4腳位最後一位繼承者,因此,在主機板的支援性上也格外引人矚目。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1TB SSD不用三千元!SanDisk SSD Plus 1TB 2.5吋SATAIII固態硬碟只要2,688元
如果玩家喜歡大量下載圖片、影片,或是喜歡一邊玩遊戲一邊錄影與截圖,硬碟的空間絕對是多多益善,剛好SanDisk推出的SSD Plus 1TB SATAIII SSD目前特價只要2688元(原價3,488元),正是擴充電腦容量好時機! Sandisk SSD Plus 1TB SSD採用TLC顆粒,讀寫速度落在535 / 445 MB/s,整體的速度約是一般傳統HDD的20倍,做為平時資料儲存的硬碟相當合適,更高的讀取速度代表平時日常資料管理能夠減少等待顯示縮圖的時間,尋找檔案的時候更有效率;更高的寫入速度對於喜愛一邊玩遊戲一邊錄影的玩家,也能夠避免因為檔案儲存塞車,而讓整台電腦都出現卡頓的困擾,並且原廠還有提供3年保固,為硬碟的售後和品質提供保障。 由於在現階段,SATA III SSD與M.2 SSD在價格上相當接近,所以大多數玩家會優先選擇速度更快的M.2 SSD做為主硬碟,至於而用來做為資料儲存的硬碟,就可能會在大容量與速度之間做取捨了,不過現正特價的 SanDisk SSD Plus 1TB SATAIII SSD打破這樣的僵局,容量、速度不必選擇,玩家全部都能一次擁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9,000英呎高空「新機配新機」、三星聯合星宇航空舉辦Galaxy Z Fold2 5G發表會,定價7萬鎖定頂級商務人士
絕對可說是科技界的創舉了!三星昨天(9/8)首次和星宇航空(Starlux)合作,除了邀請媒體和頂級三星粉絲(星粉)一同前往10,000英呎的高空體驗三星全新Galaxy Z Fold2 5G(下稱Z Fold2),也邀請台灣三星電子總經理李大成和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先生親臨現場,為的自然就是一起迎接這個特別的時刻囉! 這次三星因為和星宇航空合作的關係,特別邀請媒體前往桃園機場來個「假出國、真體驗」的行程,不過大家先別鞭XD!雖然說是商務級體驗,但並不是指小編坐商務艙R~商務及體驗主要還是因為在飛機上三星特別提供幾台Z Fold2摺疊智慧手機給大家試用的關係。至於為什麼會說是商務級體驗,這就要提到同樣身為科技粉的張國煒先生了。 先說,由張國煒一手創辦的星宇航空也算是有些時不我予,剛成立不久便碰上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航空業、旅遊業受到重創...但不得不說這次和三星的合作可說是史無前例!(聽說許多發表會頂多在停機坪發表、還沒真正上機呢!) 張國煒先生表示,自己其實也三星的愛好者之一,這次Z Fold2的推出自己也是一見傾心,現場也愛不釋手的不斷把玩XD!另外,台灣三星電子總經理李大成先生也說,先前初代Galaxy Fold市場對應評價不錯,後續三星也針對許多玩家回饋做了調整,目的自然是為了讓這一代Z Fold2 5G可以有更佳的使用體驗。 回到重點來看看這次的Z Fold2手機,這次對比先前的版本最大改進自然是在轉軸的新設計,採用新的隱藏轉軸,讓手機能在特定角度範圍內,維持展開時的靜止狀態,這就讓玩家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彈性,同時這次也採用新的抗塵技術,確保日常安心使用。 外觀上來說,和上代最大差別在於將外部的前螢幕大小放大,提供完整的6.2吋螢幕搭配前鏡頭,內部摺疊螢幕部分則是擴大到7.6吋(原7.3吋),同時也採用120Hz螢幕更新率,可說是將Galaxy Note 20 Ultra的功能拿來放在Z Fold2上,再者,後置主鏡頭部分也採用和Note 20 Ultra相同的三鏡頭設計。 至於內部功能部分,由於這次體驗時間有限,小編這邊就簡單快速總結一下Z Fold2的強調功能,首先自然是多工體驗的部分,三星自己內部統計也確認了這點,Z Fold2對比一般手機最強大之處在於使用Z Fold2的用戶更傾向於使用多視窗多工設計,這次Z Fold2最多可同時讓三款App並列在內部主螢幕上(外蓋螢幕也可雙App多工),同時也支援App之間資料拖移等功能,對應商務人士來說會是一個極大的便利性設計,三星也針對許多玩家常用App進行最佳化設計,包含Gmail、YouTube等等都可輕鬆對應,進一步強化玩家使用體驗。 要說Samsung Galaxy Z Fold2 5G的定位,絕對可以用三星最頂級手機設定無誤,尤其這次也順應趨勢搭載5G網路支援,並且沿用了自家Galaxy S和Note系列的許多優勢特點應用在更大的摺疊螢幕上,毫無疑問的是目前最佳的摺疊手機,小編實際把玩的手感第一印象也不錯,雖然對比一般手機會些份量,但套句張國煒先生的話:「還不到無法接受的地步。」雖說這麼大的摺疊手機,在主螢幕展開後達7.6吋的螢幕大小下,張國煒先生也笑著說:「若能有S Pen支援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商務人士的使用體驗,不過這樣一來價格或許就會更加往上拉高了。」(估計可能上10萬也說不定XD!?) 說到價格,最後說明一下Galaxy Z Fold2 5G的上市資訊,標準版12GB記憶體搭512GB儲存空間版本建議售價為71,888元、顏色分為星霧金和星幻黑兩種,另外限量款Thom Browne版本則是要價112,888元。9/10 12:00至9/23 23:59為止提供玩家線上預購,同時正式上市時間為9/25。 同場三星也推出新一代Galaxy Watch 3智慧手錶,提供藍牙和LTE兩種版本,建議售價則是19,500元,正式推出時間會在9/18以後;另外還有限時活動,凡於10/31前購買Galaxy Watch 3就送無線閃充充電板、購買Galaxy Buds Live就送透明保護殼,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另外關注。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次世代主機沒有那麼高不可攀,微軟正式發表更小更便宜的入門版Xbox Series S
自從網路上各種謠傳新一代遊戲主機Xbox Series X和PS5可能因為規格堆太高而使價格創新高之後,廠商會推出平價版的謠言就甚囂塵上,最終微軟在不久前大方承認了Xbox Series S平價版次世代主機的存在! Xbox Series S在尺寸上與外觀上與高階版的Xbox Series X有著相當明顯的區別,雖然兩者都是走方正的外型,但Series S在體積上相較於Series X大幅減少了約60%,讓機身顯得更加扁平一些,散熱孔也連帶做出了重新設計,將其移動到了側邊上,從官方釋出的宣傳圖來看,白色的機身配上巨大的散熱孔洞,讓Series S的外觀看起來像是一台高階的藍牙喇叭呢! 在規格方面,畢竟是入門款式,有一定程度的縮減的是無可避免的。首先在硬體配置上,Series S取消掉了實體光碟機,因此這款主機將與現今的Xbox One S All Digital Edition一樣,所有娛樂內容的取得都必須透過線上的方式,同時在首發容量上也從1TB SSD改為512GB SSD,不過因為和Series X一樣都是採用特製的NVMe SSD,高速讀取和切換功能都有被保留下來。 在畫面表現和軟體功能上,Series S的最高原生解析度從4K@120FPS下調至1440@120 FPS,8K影像輸出也調整為4K;至於其他諸如光線追蹤、可變著色率、可變更新率、4K線上串流等新世代主機的主打功能,則是全部都有支援的。 最後在價格與上市日期的部分,微軟這次也不打算避而不談了,直接表明Xbox Series S的價格將會是299美元,同時會與Xbox Series X一同在11月10號開賣!只是關於Series X價格的部分嘛~這顯然不是這次公布的重點,所以只能擇期公布囉!(更新:Xbox Series X正式售價為新台幣15,380元,Series S則為9,480元)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LfCFMKxPg&feature=emb_title ▲Xbox Series S正式宣傳影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pple將於9/15線上發表Apple Watch 6、新iPad,至於iPhone 12可能再等等
Apple每年大約9月間會發表新的iPhone系列,這次預計發表的iPhone 12也將以線上發表會的方式呈現。然就在Apple預先在官方YouTube帳號預先了一個即將於9/15 (台北時間9/16 1:00)正式放映Time Flies的線上直播發表會預告,讓大家一同參與Apple這次發表的新產品盛會。 由於YouTube的視訊串流,裡面的metadata資料中,會含有一些關鍵字,,發現到這次的線上直播發表會,除了會發表iPad Air和全新Apple Watch Series 6之外,就沒有其他的關鍵字(例如iPhone),也許這次的發表會,可能沒有iPhone系列喔!(但也不一定,也許可能Apple後面又突然加進去。) 從iOS 14的代碼中,可以發現到Apple將加入至少兩個針對健康數據的功能,其中一個就是內建「血氧儀」,而這次發表的Apple Watch Series 6應該會內建「血氧儀」的功能,相較於其他智慧手錶還需要搭配其他配件來說,這次Series 6的賣相會更好。只是,台灣地區是否會加入這個功能還不得而知,因為像是ECG心電圖功能就沒有內建在台版的Series 5。這次,就看Apple是否會在9/16給大家驚喜,就等當天的公佈了! 至於iPad系列部份,這次新推出的iPad Air將配備Liquid Retina螢幕,也有可能是重新包裝版的iPad Pro (2018),沒有內建ProMotion和Face ID。 配備Face ID,而這次也可能取消實體Home鈕,並配備Liquid Retina螢幕,讓iPad Air再次受到果粉的歡迎。然而既然少了Home鈕,也沒Face ID,那麼其Touch ID會設計在哪裡呢?螢幕上,還是在內建電源鈕?就等Apple來公佈真相了! 最後來看看iPhone 12吧!據悉今年會推出4款型號,且可能導入高通Snapdragon X55 5G數據機晶片,因此iPhone 12也將正式支援5G。這4款手機包括如下: ● 5.4吋iPhone 12,OLED,後置雙鏡頭 ● 6.1吋iPhone 12,OLED,後置雙鏡頭 ● 6.1吋iPhone 12 Pro,OLED,後置3鏡頭 + 飛時測距ToF功能 ● 6.5吋iPhone 12 Pro Max,OLED,後置3鏡頭 + 飛時測距ToF功能 總之,想要知道這次Apple發表了哪些新產品,就鎖定下列的線上發表會直播吧!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13xnFp_LJs ▲ Apple官方線上直播發表會,將於台北時間9/16 1:00開始
-
突發?! 傳AMD「Big Navi」RDNA 2 RX 6000系列顯示卡於明天推出、降價外上調效能50%
「武林至尊、寶卡老黃、蘇媽不出、誰與爭鋒!」老黃NV RTX 30系列出完招以後,接下來就是看AMD蘇媽這邊的應對了,近期消息指出,目前看來定價訂在549鎂,但關於上市時間的部分則是爾虞我詐,雖然大家都知道AMD會在NV之後(看你出什麼招~)推出,不過確切時間至今都尚未正式確認。但今日有消息指出,AMD有可能會在今天晚上或明天凌晨突擊發表Big Navi顯示卡。 這個消息的可信度看來頗高,是來自現任AMD遊戲架構和市場行銷總監Frank Azor的Twitter貼文得來的暗示,就在剛才他引用了歌曲「Tomorrow」的部分歌詞,暗示大家要把明天的時間留下來(小編也空出時間XD!),似乎就是代表明天AMD或將發表最新Big Navi、代號Radeon RX 6000系列。由於這個「暗示」是直接來自AMD內部高層,因此可信度相對就比較高了,至少比之前AMD官方贊助的Fortnite實況主在遊戲特定地圖中暗示「AMD將有新戰場」這點還要更直白XD!不過...我們也不要排除他可能只是剛好聽到很喜歡的歌詞啦! 至於顯示卡本身的部分,目前已知的消息內容來看,可以先預期Big Navi顯示卡價格落在549鎂,直接換算下來加上一些稅率等等的話,大概會是17,000元左右(只是概略範圍),當然這價格尚無法認定是哪一張RX 6000顯示卡的價格,不過考量到Big Navi效能可能落在RTX 3080和RTX 3070之間這點,這價格也算是合理。 至於硬體效能表現部分,AMD預期要讓這一代採用RDNA 2架構的顯示卡對比上一代提高50%的效能,每瓦功耗對應的效能提升也會同步拉高。這次AMD會從原先的7nm製程轉進到調校更優的版本(7nm+),自然將會提高晶片整體的效率。另外,RDNA 2顯示卡也會支援可變動頻率著色(VRS)功能,在對準4K高畫質遊戲體驗的情況下,也會同時對應硬體光追效果支援,這些功能和已經在Xbox Series X和PS5上登場的技能相同(畢竟相同架構用的是同一棵天賦樹XD!) 一切可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AMD雖然在最後一刻將價格下調,讓玩家能在更有競爭力的價格下選擇(150鎂價差),效能表現部分,代號Navi 21 XT的版本對比RTX 2080 Ti的效能可提高50%,同時功耗落在275W的設定下,也比現有的RTX 30系列更省電,相對仍是有其優勢存在。接下來就是等AMD何時要把Big Navi牛肉端上台了!(小編全面應戰XD!)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在靜謐與喧囂的世界自由穿梭,SONY WH-1000XM4無線降噪耳機開箱體驗
對於許多玩家來說,去年SONY推出的WH-1000XM3無線降噪耳機憑藉著出色的外型、優秀的音質和強大的降噪效果,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最棒的降噪耳機,且沒有之一。 不過對於SONY來說,即便是如此出色的耳機還有很多細節能夠繼續精益求精,並於前陣子正式開賣全新的WH-1000XM4無線降噪耳機,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所謂的職人精神是如何發揮在一款耳機上吧! 在外觀上,WH-1000XM4與上一代的XM3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同樣提供黑色與略偏金色的銀色款式,並都有附贈一個相通色系的布質攜行盒,整體的質感相當的精緻,非常有SONY的風格。 在外觀的細小變化上,比較明顯的大概就是耳機頭帶上的型號飾板,從原本的亮面,改為與周圍配色相同的霧面設計,強化整體的視覺一體感;次者是耳機原本的降噪按鍵的標示字樣,從「NC/AMBIENT」改為「CUSTOM」;最後則是左耳內側加入了一個獨立感應器,用以更精準的辨識玩家的配戴狀況,自動暫停或繼續播放音樂,同時這一代還會在播放音樂的狀態時候自動關閉電源指示燈,直到玩家取下後才會繼續閃爍(算是已經到龜毛程度的細節追求了XD)! 內部硬體方面,這一代的耳機將藍牙升級為5.0版本,能夠可以賦予更穩定的連接能力,根據小編體驗,即使在尖峰時間人擠人的捷運車廂中,耳機也不曾發生過斷連或不穩的狀況,連線穩定度相當優秀。 電池續航力的部分,則是和上一代一樣,在開啟降噪功能後,具有連續聆聽30個小時的全天候續航力,且支援快充功能,只需充電10分鐘,就能供應5小時的續航力。 此外,在連線功能上,這一代終於可同時連接2台裝置了,玩家不必再像過去,可能因為室內室外使用不同裝置,而需要不斷重新配對的麻煩,只需透過App就能立即切換聲音的輸入來源。只是當玩家連接兩台裝置之後,LDAC高音質傳輸功能將會被關閉,而且根據小編的實測,電腦與手機在重新連接上的速度是不同的,相較於手機的瞬間切換,切換至筆電的時候則會需要大約數秒的時間,考量到Windows系統對於藍牙周邊體驗… 配對較慢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系統的關係所致。 不同於一般的無線耳機可能只搭配一個相當陽春的手機App,SONY為無線耳機所打造的手機App在功能上就顯得無比的豐富了,除了一般等化器、降噪程度的功能調整外,還能設定不同場景的降噪程度、設定語音助手、自動暫停等一系列功能,下面將會針對這次WH-1000XM4新增功能部份進行介紹。 首先是能夠依照環境狀況調整降噪效果的「彈性音效控制」,雖然說這項功能在上一代就已經導入,但誤判的機率偏高,因此SONY針對新一代的耳機做了修正,利用手機的運動感應器和GPS,判別玩家的位置和移動狀態,以自動調整不同的場景模式,讓整體的辨識精準度靈敏度都提高非常多。 只是靈敏度提高的代價,就是在某些情況下,會過於「積極」的切換環境模式,像是有時只是從位子上起身去冰箱拿罐快樂水,耳機就可能將環境模式從室內切換成移動。為了避免這樣的困擾,SONY也在App中加入了自動學習與手動註冊位置的功能,讓耳機在走到指定地點之後,即切換成固定的降噪模式,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反覆切換的麻煩了。 在前文有提到,WH-1000XM4將原本的「NC/AMBIENT」改為「CUSTOM」,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這一次耳機導入了Google語音助手和Amazon Alex,所以玩家可以依喜好將從降噪切換和語音助手之間二擇一。 玩家若是選擇語音助手的功能,當手機有訊息傳遞進來時,耳機就會自動響起通知,此時玩家只要按一下CUSTOM鍵,就能夠讓耳機朗讀訊息。若是覺得這則通知很重要,有只需長按按鍵,便可以啟動語音助手來依需求傳送語音指令,當然若是不擔心別人側目的話,直接說出「OK!Google」或是「Hey!Alexa」也是能夠立即叫出語音助手的。 更重要的是,由於語音朗讀/辨識是由Google或Amazon的語音助手來完成,耳機的App做的就是讓耳機能夠與這項功能連動,所以台灣的Google助理也是可以在耳機上正常運作的。簡單來說,中文嘛ㄟ通! 另外一項特別的新功能,則是與暫停播放有關,除了延續上一代就有的取下耳機自動暫停和按壓右耳罩進入專注模式之外,這一代還新增了Speak-to-Chat 交談模式,只要當耳機偵測到玩家有說話的時候,耳機就會自動暫停音樂播放和關閉降噪,在面對一些簡短的對話,或是雙手不方便的情境時,就能省去摘下耳機的麻煩。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這項功能是需要偵測到玩家的聲音才會啟動,可能會存在一點時間差,因此官方建議在說話前加入一些語助詞如「你好」、「不好意思」等,讓耳機有時間進行反應。至於喜歡一邊戴著耳機一邊吃飯的玩家也不必擔心吃飯時咀嚼的聲音會不小心觸發此功能,因為SONY有特地為這項功能加入AI辨識,能夠區分玩家是否真的在說話,根據小編的實測,哪怕是吃拉麵時發出巨大的吮吸聲,耳機也不會誤判成說話,真的很神奇吧! WH-1000XM4在音質表現上,SONY顯然是將其以通勤環境做為設計的出發點,因此整體的音場定位比較集中,讓人覺得自己就好像站在表演舞台上與歌手相伴,人聲相當靠前且清晰,即便是歌手的微小的氣音都能呈現出來;低音的部分在下潛力和反應度都相當不錯,流行樂不可少的鼓聲節奏明確,不會拖泥帶水,同時細節呈現上不會搶走人聲的風采,彼此之間能感受出主次,沒有因為強化低音而讓其他細節糊在一起。 而在降噪方面的表現,則是毫無疑問的出色,在室內環境下,不光是環境的背景噪音,就連坐在隔壁的同事在大聲談話,耳機也能全部過濾掉,整個辦公室比家中的書房還要安靜;場景換到上下班的路途,小編個人會選擇開啟彈性音效功能,讓耳機依照環境狀況調整降噪程度,因為以安全性來說,開著降噪功能在路上行走其實滿危險的,特別是在耳機降噪模式開到最大的情況下,僅有一些比較細小的高頻噪音在勉強能聽到一些之外,不管是車水馬龍的街道,還是捷運車廂內,已經可以倒背如流的廣播聲,通通都能被耳機阻隔在外。 整體使用之後,小編對於耳機的音質和抗噪效果都相當的滿意,唯一覺得可以再做得更好的,大概就是彈性模式的判定與切換了,由於彈性模式是利用運動感應器和GPS來做判定,所以如果耳機發現到小編呈現靜止狀態大約10秒,耳機就會自動切換模式,然而台北不少捷運站的手扶梯都相當的長,10秒的判定時間其實有一點短,希望可以在App中加入判定積極程度滿足不同喜好的玩家,同時若是能在不同降噪模式切換的過程中,加入平滑過渡的效果,減少說切換就切換的突兀感,相信能夠為在體驗的細節上更上一層樓。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ZfqYXBCvo&ab_channel=SonyTaiwan ▲放上官方宣傳片來複習一下產品重要特點吧! WH-1000XM4或許在外觀上沒有和上一代有著明顯的差異,但是在許多細節的體驗上卻能感受到SONY對於整體使用體驗方面的鑽研與提升,尤其是在專注於享受音樂的方面,藉由導入語音助理和Speak-to-Chat交談模式,來大幅降低拿出手機和取下耳機的必要,讓WH-1000XM4成為身體的一部份,自由隨心控制,遠離世界喧囂。 廠商名稱:SONY - 台灣索尼 連絡電話:02-4499111 官方網站: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下世代Big Navi旗艦顯示卡據傳下殺至549美元,效能介於RTX 3080/3070
隨著近日NVIDIA 發佈GeForce RTX 30系列後,AMD倍感壓力,從可知,GeForce RTX 3080在效能大幅提升的狀況下,售價卻沒有因此上漲,3080維持跟2080剛出道一樣,建議售價為699美元,性價比極高,讓向來以超高C/P值售價來迎戰的AMD,似乎失去了價格上的優勢,接下來蘇媽要端出的Big Navi 新卡,不知會如何應戰呢? 據Twitter上的爆料,Big Navi的全新顯示卡將隸屬於Radeon RX 6000系列,旗艦級的Navi 21 XT (俗稱Big Navi)的效能大約落在GeForce RTX 3070與GeForce RTX 3080之間,原傳出訂價為599美元,隨著GeForce RTX 30系列發表後,AMD已考慮調降價格為549美元,讓其與 GeForce RTX 3080 價差拉開至 150美元的級別。 據傳,這次AMD Big Navi顯示卡採用全新一代RDNA 2 GPU架構的新卡,代號為Navi 21 XT,其繪圖核心可能有高達80個SM單元、512-bit記憶體頻寬,還擁有高達16GB GDDR6/6X的記憶體(相較RTX 3080多出6GB),TDP則為275W,比RTX 3080的320W還來的低,在效能方面則比RTX 2080 Ti 快50%,看來7nm的Big Navi,還是有其產品優勢的。 若以Navi 21 XT在TDP設定為275W下就有這樣的效能表現來看,要是AMD將TDP提升到300W或更高,相信Navi 21 XT有可能與RTX 30的新卡背水一戰,這也是第一次支援了硬體加速光線追蹤的技術,作為這次的旗艦新卡,玩家不妨拭目以待。 新一代Big Navi的顯示卡雖還沒公佈實際效能,但採用全新RDNA 2架構的GPU,也能在最新PS5和Xbox Series X遊戲主機裡看到,如今蘇媽「未開賣先下殺」,讓Navi 21 XT降價後,與RTX 3080價差了約NT$4,500,在相近的效能下,你會不會選擇在多關注一下呢?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RTX 30不再提供VirtualLink的USB-C VR頭盔專用埠,該標準將殞落
為讓VR (虛擬實境)的應用與連接埠成為產業標準,在2018年中,由VR主要業者AMD、NVIDIA、微軟、Oculus、Valve、HTC所組成的VirtualLink Consortium,制定出以USB Type-C為標準的VR頭戴式裝置連接埠,賦予玩家在玩VR遊戲時,不管是用哪一家的VR頭盔,都能透過USB-C埠連接到顯示卡,以便傳送高畫質VR的畫面至VR頭盔上,讓人享受到身入其境的臨場體驗。 身為顯示卡效能領導者的NVIDIA,在2018年推出的Turing系列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曾首度導入VirtualLink USB-C埠,該連接埠需要供應更高的TDP值,必須提供到15~27W的電力,以便供應充足的電力,以及影像、音效等資料透過一條USB-C線來傳給VR頭盔使用。已知利基型VR頭盔製造商像是StarVR與XTAL,就已將VirtualLink埠整合進去,看似這個標準有機會成為業界的主流標準。 然事實上並非如此,截至2020年8月為止,VirtualLink的標準並沒有廣泛受到上述主流VR頭盔製造商的普遍採用。以Valve為例,當初雖推出了VirtualLink配件,當由於信號和可靠性等技術性問題,導致後來Valve宣佈取消推出VirtualLink相關產品。而HTC、Oculus的產品也僅使用USB Type-C,沒使用到VirtualLink標準,再加上VirtualLink的標準在截至2019年4月前,也還沒發表有關於USB4相容的VirtualLink替代模式,以及Thunderbolt 3的替代模式等消息。 至於顯示卡部份,雖說NVIDIA首先在RTX 20系列顯示卡加入VirtualLink埠,但在推出沒多久之後,NVIDIA董事會合作夥伴就開始提供沒有內建USB-C埠的客製型號,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沒被VR製造商廣泛採用,加上VirtualLink會產生額外的成本。因此,到了RTX 30顯示卡時,NVIDIA就直接取消USB-C埠的VirtualLink埠。而AMD更是從頭到尾完全沒有要推出內建VirtualLink的顯示卡,看來這對推廣VR頭盔連接器走向標準化的路途,將更雪上加霜。 更令人揪心的是,原本各大廠商共組的VirtualLink Consortium,現在也變成404 (沒有改網頁內容),等於幾乎是宣告解散了!看似這個出道不到2年的產業標準,只能說慢走不送了! 這樣一來,未來VR/AR/XR硬體產品,也將不執著於非得單條USB-C來搞定,至於VR頭盔規格進展,也許可以寄望由,能成為未來主流,尤其在他們推出手部追蹤與眼球追蹤的延伸指令集與認證標準,將促使VR/AR/XR的產品在操縱上更加直覺,透過導入這些新技術,將有利於繼續推廣VR/AR/XR相關的產品發展。
-
AMD Ryzen 4000 Zen 3 "Vermeer"處理器可能有10核心版本,擁有更好超頻能力與內部互連設計
以現階段AMD的CPU產品線來說,8核心的處理器再往上就是12核心的版本,並沒有提供像Intel一樣有提供中間的10核產品,不過根據爆料,AMD可能會在新一代Zen 3架構的Ryzen處理器(代號Vermeer)中,加入這樣的一個新選項。 AMD過去就利用小晶片(Chiplet)技術,將8顆核心歸為一組,並將兩個小晶片封裝在一起,成為一顆16核心的處理器,所以理論上AMD可以利用相同的技術,將每一組小晶片的核心數從8核降成5核,如此一來便能夠做出10核心版本的處理器。 Zen 3處理器除了在核心數方面進行提升之外,AMD似乎也準備在超頻方面打臉Intel過去稱「AMD 7nm處理器難以超頻」的說法,從資料來看,AMD為即將到來的新處理器準備了名為「Curve Optimizer」的全新技術,能夠藉由處理器控制演算法的提升,讓玩家能夠針對「每個核心」進行時脈上的設定與超頻,相較於現今處理器僅能全域性的調整全部核心,Curve Optimizer或許能夠幫喜愛超頻的玩家帶來新的可能。 最後,Zen 3處理器似乎還會更新自家的「Infinity Fabric」技術,這項技術能夠強化處理器核心與核心之間、顯示卡與顯示卡之間、處理器與顯示卡之間的傳遞效率與頻寬,至於新一代Infinity Fabric則可能會將觸手延伸到記憶體上,讓記憶體控制器的DCT頻率能夠獲得提升,應該多少能彌補來不及支援DDR5記憶體的缺憾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